血清學檢測作為核酸檢測的輔助手段對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ARS-CoV-2)感染診斷的分析
發(fā)表時間:2022-07-19
該研究旨在評估SARS-CoV-2感染患者基于抗體和核酸檢測的價值。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20年1月23日至3月1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33名確診為COVID-19的患者,收集了人口統(tǒng)計學數據,臨床記錄,實驗室檢查和預后結局。通過SARS-CoV-2 IgM-IgG抗體檢測和實時逆轉錄酶PCR(RT-PCR)檢測并獲取相關數據。在133名患者中,有44名中度患者,52名嚴重患者和37名危重患者,三組的性別和年齡無差異。在中度,重度和危重患者中,RT-PCR檢測的陽性率分別為65.9%、71.2%和67.6%,IgM / IgG抗體檢測的陽性率分別為79.5%/ 93.2%、82.7%/ 100%和73.0%/ 97.3%,三組間IgM和IgG抗體的濃度沒有差異研究指出,IgM-IgG抗體檢測可作為RT-PCR檢測的有效補充,并且無論疾病的嚴重程度,均可提高COVID-19診斷的準確性。
查看詳情
JHI-武漢80例一線醫(yī)務人員感染特點-同濟-印刷版
發(fā)表時間:2022-07-19
監(jiān)獄是容易傳播傳染性疾病的高危環(huán)境,尤其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的疾病。該研究通過雙重方法篩查1181名個體的抗SARS-CoV-2 IgG和IgM抗體,其中51名(4.3%)對免疫層析定性檢測呈陽性,24名(2%)對化學發(fā)光法定量檢測呈陽性,表明雙重血清學篩查策略被證明可有效遏制病毒在佛羅倫薩監(jiān)獄中的傳播。
查看詳情
一個長時間的病毒脫落案例:細胞培養(yǎng)是否可以作為COVID-19患者出院的診斷工具
發(fā)表時間:2022-07-19
該研究報道了一例鼻咽拭子(NPS)持續(xù)陽性的COVID-19患者,其PCR病毒脫落時間持續(xù)到從癥狀出現后第71天。但癥狀出現后第30天,其病毒培養(yǎng)即獲得陰性結果。因此,對于需要出院的患者,特別是對于那些長時間出現病毒脫落的患者,病毒培養(yǎng)可能是值得的測試。
查看詳情
重癥新冠肺炎患者輸注新冠恢復期血漿的免疫學相關指標變化
發(fā)表時間:2022-07-19
目的 分析重癥新冠肺炎患者輸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后的免疫學改變。方法 收集我院8名重癥新冠肺 炎患者輸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相關數據,比較治療前后患者IL-6、新冠特異性IgM和IgG抗體、淋巴細胞百分比、新 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的變化,記錄輸注期間和輸注后輸血不良反應。結果 輸注后第一天,淋巴細胞百分比較基線值下降了 2.5%(P <0.01);輸注后第二天,平均新冠特異性IgG抗體水平較基線值上升了6.04 AU/mL(P <0.05);特異性IgM抗體 和淋巴細胞百分比未出現明顯變化;輸注一周后,62.5%的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檢測結果轉陰;IL-6水平在輸注前后無明顯變 化。8名重癥新冠肺炎患者均無輸血不良反應。結論 恢復期血漿在重癥新冠肺炎患者治療中可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查看詳情
多次核酸陰性后確診COVID-19病例臨床特征
發(fā)表時間:2022-07-19
目的 分析新型冠狀病毒鼻咽拭子核酸檢測多次陰性后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臨床特征。方法篩選2020年2月5日一2月25日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隔離病房住院患者,選取73例多次新型冠狀病毒鼻咽拭子核酸檢測陰性,疑似或者臨床診斷為COVID-19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三組(排除COV-ID-19組、核酸陰性組和核酸陽性組),收集其臨床資料,分析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胸部CT影像學。結果與排除COVID-19組比較,核酸陰性組發(fā)病到住院時間較長(P=0.002),淋巴細胞計數較低(P=0.047),更容易出現乏力(P<0.05)。與核酸陽性組比較,核酸陰性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較多(P=0.012),更容易出現乏力(P<0.05)。白細胞總數排除COVID-19組較核酸陰性組、核酸陽性組明顯升高(P< 0.05)。4例患者痰液核酸檢測陽性,1例患者同時出現糞便及痰液核酸檢測陽性。臨床診斷為COVID-19患者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檢測呈陽性,排除COVID-19患者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檢測呈陰性。臨床診斷為COVID-19的58例患者影像學均呈典型COVID-19影像學改變。結論COVID-19 診斷一定要結合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特點、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及病程發(fā)展、治療反應等綜合評估。
查看詳情
火神山醫(yī)院14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特異性 IgM、IgG 抗體定量檢測與分析
發(fā)表時間:2022-07-19
目的 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新型冠狀病毒(2019novalcoronavirus,2019-nCoV)特異性IgM、IgG抗體的產生規(guī)律。方法收集2020年2月10日—3月10日收治的14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的血液標本,依據發(fā)病時間到標本采集時間分為A組20例、B組58例、C組46例、D組22例,發(fā)病時間分別為≤30d、31~39d、40~49d、≥50d。檢測4組2019-nCoV特異性IgM、IgG抗體濃度。結果B、C、D組IgG抗體濃度高于A組,且C、D組高于B組(P<0.05,P<0.01),而4組IgM抗體濃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組IgG抗體濃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IgM、IgG抗體濃度均增高,且持續(xù)時間較長。IgM抗體濃度隨發(fā)病時間的延長有下降趨勢,IgG抗體濃度隨發(fā)病時間的延長而逐步增高,發(fā)病50d后仍維持較高水平。
查看詳情
SARS-CoV-2感染的無癥狀和有癥狀患者的抗體血清轉化
發(fā)表時間:2022-07-19
無癥狀和有癥狀的患者可能傳播SARS-CoV-2,但其臨床特征和免疫反應仍不清楚。我們旨在描繪感染SARS-CoV-2的無癥狀和有癥狀患者的臨床特征和免疫反應。我們收集了在武漢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臨床,實驗室和流行病學記錄,并對血液樣本進行了抗SARS-CoV-2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的定量檢測。在214名SARS-CoV-2患者中,有26名(12%)在入院時和住院期間無癥狀。大多數無癥狀患者≤60歲(96%),女性(65%),合并癥很少(<16%)。無癥狀患者的血清白細胞和紅細胞水平高于有癥狀患者(P值<0.05)。在住院期間,無癥狀和有癥狀患者都觀察到IgG血清轉化(85%比94%,P值= 0.07);相比之下,無癥狀的IgM血清轉化率比有癥狀的患者低(31%對74%,P-值<0.001)。無癥狀患者從首次篩查到病毒陽性和IgG或IgM血清轉化的中位時間明顯短于有癥狀患者(中位數:7天比14天,P值<0.01)。此外,無癥狀和有癥狀患者的IgG / IgM血清轉化率均隨著SARS-CoV-2清除率的升高而增加。在清除病毒時,無癥狀的恢復患者的IgG / IgM滴度和血漿中和能力顯著低于有癥狀的恢復患者(P值<0.01)。無癥狀和有癥狀患者對SARS-CoV-2的IgG / IgM反應動力學不同。無癥狀的患者可能會傳播SARS-CoV-2,突出了早期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性。
查看詳情
預測重癥COVID-19患者的呼吸衰竭復發(fā):一項初步研究
發(fā)表時間:2022-07-19
淋巴細胞減少的程度和新冠抗體的水平取決于疾病的嚴重程度。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因素是否與重癥COVID-19患者的疾病復發(fā)相關。因此,我們評估了這些因素與需要機械通氣的COVID-19患者呼吸衰竭復發(fā)之間的關聯(lián)。在2020年3月至2020年10月期間我們在重癥監(jiān)護室篩查了所有需要插管機械通氣的COVID-19患者。通過鼻咽和咽拭子的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PCR)確認了SARS-CoV-2陽性。成功進行自發(fā)呼吸試驗后,所有患者均拔管。分析了拔管時血清SARS-CoV-2 PCR結果和SARS-CoV-2抗體的數據。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拔管后同時存在淋巴細胞減少和低水平的抗S1和RBD IgG,可能是拔管后COVID-19復發(fā)的潛在風險。具有足夠的S1或RBD特異性IgG的患者,即使有淋巴細胞減少癥,也不太可能發(fā)生拔管后呼吸衰竭。
查看詳情


關注我們
電話:+86-755-26473359 傳真:+86-755-26473319
客戶服務:400-166-0755 國際業(yè)務:+86-755-26601910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非經營性-2024-0458
郵箱:info@szyhlo.com service@szyhlo.com
郵編:518116
聯(lián)系地址:深圳市龍崗區(qū)寶龍街道寶龍二路亞輝龍生物科技廠區(qū)1棟
Copyright ? 2022 深圳市亞輝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